Monday, August 29, 2011

载录《艺术创业论》村上隆

为什么我的画能卖一亿?

艺术创业论的作者村上隆在书中有特别交代,如果不是专业翻译员可不能翻译他的书,以免意思被扭曲,所以本篇不做英译。

Takashi Murakami mentioned that he does not will his book to be translate by non-professional translater, to avoid the mislead of the content or misunderstanding, so this post will not content english translation.


村上隆简介

作为商业的艺术

艺术是借由与社会接触而成立的,光艺术作品本身是没有办法自立的,没有观赏者就无法成立;当然,作品销售也是要有顾客才会成立。不管在什么样的领域,这都是理所当然的销售铁则,到了艺术的世界却想要无视它的存在,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。

太过珍惜既存的东西,或光是做太多高尚的东西,当然没有办法突出;如果去模仿既存的流派,就会被埋没在其中。跟保守主流的西欧绘画宗派相比,我就好像是创立了新兴宗教一样,不管是被打击还是引人注目都是理所当然的。



作品的价值不再靠本身决定

2006年5月,我的作品在拍卖会上,喊出了一亿日元的价格。自从2003年有一幅作品被以六千八百万日元交易以来,我的作品就被形容是“日本人单件艺术作品的史上最高价”。这样的价格有其理由,也有其背景因素,对我来说,我不觉得是“非常高的金额”。
因为美术作品的制作成本是很高的,要创作出新的东西或新的概念,需要投入很多的金钱跟时间。如果没有金钱或时间,就无法“每天研究如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”;也就是说,如果没有生意手段、经营手段,是无法持续艺术制作的。

我的作品可以说就是这种倾向之一,如果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,我觉得那是因为“作品的价值,已经不再靠东西本身来决定”。

不管是价值还是评价,只要创作作品的人跟观看的人“内心的频率”交易成立的话,就会往上提升。

对艺术最基本的态度是享受其中知性的“设计”或“游戏”。在欧美制作艺术作品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,那就是“通过作品,创造出世界艺术史上的脉络”。我的作品被定下高价,证明了我长久以来在美术史上所建立的脉络已经渗透欧美了。

为什么杜尚(Marcel Duchamp)在马桶上签名就会变成作品?

现成的马桶形状都一样,从中产生的价值是什么?就是“观念”或“概念”。这才是价值的根源、品牌的本质,也是艺术作品能够受到肯定的理由。我再重复一次,被肯定的是观念或概念的部分。

在西方的艺术世界,能被认可具有真正价值的,既不是好素材,也不是多大的努力。大部分的人都是用喜好来看艺术作品,这是危险的态度。如果要用主观来判断,眼前所有作品的真正价值就等于是零了。

光是主观,会变成只去评价易懂的东西。因为那会变成是根据时代氛围、传言等不确定的事物,在浮动的状态下所做出来的判断。这与客观创造历史的欧美脉络是远离的;创作者不知道欧美的美术历史或者脉络,就好比看运动的观众却不知道运动比赛的规则,然后觉得无聊是一样的意思。

“了解艺术的我,很知性吧?”

“花了几十万美元买了这个作品的我,是个有趣的家伙吧?”

在西方的美术世界里,艺术是无法与这种社交界特有的炫耀或竞争的气氛切割的。如果不学习这样的背景,我觉得一般人没有办法看到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。没错,不过就是有钱人的无聊游戏,但如果你对这种事情嗤之以鼻的话,那就请不要对于国际的评价标准有任何意见。

譬如说,开出六千八百万日元的价格买我的作品的买主,是一对快八十岁、已经卖掉公司而隐居的老夫妻。

同一件作品之前的拥有者是年轻的IT企业总裁,他很开心地跟我说:“因为卖掉了你的作品,我可以买上百件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了!”

欧美的艺术环境与日本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在日本,会被当成固定资产征扣税金的艺术品(所以大家都偷偷地拥有艺术品),在美国变成了免扣税的对象,因此艺术作品买卖变得很兴盛也是理所当然的。

对收藏家而言,越让他们烦恼的东西他们就越想要。

收藏家就像是在下注买卖,所以商品必须要有故事,让他们觉得值得用金钱去下赌注;拍卖公司则是跟想要购买的买主进行一场又一场仔细的午餐会议。

艺术是发挥想象力的生意

艺术家卖作品以维持生计,这是一般的生意;但是如果将艺术与金钱牵扯在一起,就很容易会被当成是坏人。
“那家伙把艺术拿来当商品卖,全部都是塑造品牌的诱饵吧?”
哪里不对了?
如果不与人类的欲望相联结,绘画这种东西任谁都无法享乐在其中。绘画只是在纸或布上留下颜料的痕迹,痕迹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,没有价值的东西,被附上了“发挥人类想象力”的价值;也就是说,所谓艺术必须带有许多发挥想象力的引爆剂。

只是艺术家一个人所做的有限,必须是集结了很多人智慧的结晶体。画商或顾问、玩家、拍卖公司或美术馆的人,跟这些人讨论作家、作品的好坏,做出脚本,提高作品的价值,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顺序。

不只是艺术家或美术馆的满足,如果没有与艺术作品相关的所有人的狂热,在这世上的价值就不会固定下来。

在泡沫经济最高峰的时候,日本的美术馆可以说在世界各地都花了最多的钱,但是买来的这些作品在将来如果没有价值,那就没有意义。

要看出作品是不是具有永远保存的价值,需要吸收各式各样的智慧及建议。因为在美术的历史或市场无法拥有价值的作品,除了个人兴趣以外就找不到任何价值可言。

金额是评价当中最容易了解的轴线。

买艺术作品的收藏家,都想知道作品价格变动的趋向。美术馆就是看价格或评价的变动来企划艺术家的展览,所以艺术家必须去研究要怎么做才能提高或降低作品的价值。

所谓艺术家,以前就是没有资助者就无法生存的渺小存在。

其实艺术家跟冒险家没什么两样,哥伦布虽然有他的梦想,但他也是社会上不得不赌上性命的弱者。但如同哥伦布最后在历史上留名,艺术家的名字也有可能成为权威,只是会是在很久以后。就像哥伦布找到资助者而出航一样,弱者必须先求生存。

怎么样生存?身为弱者的艺术家,必须要很周详地思考这件事情。

现在艺术的根据地在欧美,因为社会上的弱者无法马上改变现实,所以必须先知道目前当地的方针。

十二年前我在美国的时候,常常在地铁的车站里看到老鼠,胖老鼠会踢开小老鼠以独占食物;我所看到的艺术根据地实际的状况也是这样。只有胖老鼠才能生存下来的冷酷社会就在眼前。
艺术家也是商人。就算是死前都没有进行过商业行为的艺术家,作品只要在死后被发现并被交易,那瞬间商业行为就开始了。

艺术作品是否能够让沟通成立,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。

艺术的顾客是极奢华的有钱人

西方社会跟日本社会,大富豪的资产位数是不一样的。

首先必须接受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才是客户这个现实,必须去思考原本无法互相了解的人,要怎么样去更深刻地交流。只要想到不同价值观的人,作品就确实会慢慢改变,我的作品也是因为这样在各国游走当中而逐渐进化。

买艺术品的都是有钱人,例如比尔·盖茨拥有达·芬奇的作品。对享尽荣华富贵的经营者来说,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吧!

为什么?因为只有人,还有其真实的内心,才像是海市蜃楼一样,感觉才刚到手却又逃走了一样,这样的事情他们都很清楚。

在疯狂的世界里燃烧生命的有钱人,他们的“不满足”投向了艺术,就像是要确认一直都用金钱解决一切的富裕者所看不见的欲望一样,所以他们会需要精神异常者的作品或含有性虐待的作品。

“等欧美富豪的元气不再之后,那些拥有黑金的俄罗斯人,或中国的有钱人就会变成顾客了吧!”为了要做生意,不得不做这种预设,如果这将是世界潮流的话,也只能把自己投入其中。

所以,有钱人开好派对也是工作,因为只要有好派对,就会有生意;为了做“something new”而拼命地开派对。“为什么讲究成这样?”这完全超越了日本人的想象范围。以前我在英国的展览会,来派对的人几乎都是顾问,连接生意跟生意就是他们 工作的基础。因为顾问们有不义之财,所以买画,然后再借这样的机会开始“帮想买艺术品的人做顾问”,然后因为这样再赚钱。
在好派对里,还有另一个目的,是要让大家看看自己所拥有的好东西。在跟个人美术馆差不多大的巨大仓库里头,大家熟悉的作品随意展示着,现场提供餐点跟酒类,有钱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派对。


(摘自《艺术创业论》,[日]村上隆 著,插图为作者为了增加阅读乐趣自行添加)

以上言论间接代表博主观点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